香港故事|香港文学馆:萌发于春天的一棵绿芽

发布时间:2024-06-04 12:59:44 来源: sp20240604

新华社香港6月2日电 题:香港文学馆:萌发于春天的一棵绿芽

新华社记者黄茜恬、陆敏

香港湾仔茂萝街7号,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红砖墙、木楼梯、斜瓦顶……看上去古朴厚重。日前,一个以“万物有文 文里寻花”为主题的文学展览在这里举办,备受关注的香港文学馆也正式对公众亮相。

5月27日开馆当日,宾客盈门,熙熙攘攘的人流挤满几间不大的展室。“这是香港史上第一个文学馆,也可能是世界上最‘迷你’的文学馆。”香港文学馆馆长、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笑着说,“它是萌发于春天的一棵绿芽,为香港文学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香港理应有文学馆

香港文学馆的建立,历经20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地改革开放开启,在对外文化交往中,香港成为一个“文化驿站”。内地的作家代表团出访往往以这里为中转站,当时任职于出版行业的潘耀明因此有机会结识了王蒙、艾青、萧乾等文学大家,有的还结成了忘年交。

“内地作家途经香港时,香港作联就邀请他们举办文学讲座,至今已举办了200多场。”潘耀明说,内地作家的文化底蕴和写作经验,为香港文学带来滋养和启迪。

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有机会更早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潘耀明举例说,作家刘以鬯较早吸收了西方意识流写法,在香港创作出国内早期意识流小说《酒徒》。

“作为中外文化荟萃的国际大都会,香港理应有自己的文学馆。”2004年,潘耀明与饶宗颐、曾敏之、刘以鬯等30多位香港文学艺术和学术界名人,联名发起成立香港文学馆的倡议,如今夙愿终于达成。

“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搜集、梳理、研究和推广香港文学略尽绵力。”潘耀明说。

“我们要争分夺秒,对香港老一辈作家及其家人进行口述历史记录。”他说,要对金庸、戴望舒、张爱玲等南来文人的手迹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发掘保护,填补历史空缺、抢救历史。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比如电子扫描,将手稿等转成电子档案,方便研究和展示。

致敬南来作家的贡献

今年5月,由香港文学馆、香港作联及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南来作家手迹遗物展——走进文学的时光卷轴”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幕。展出的逾300件展品,为许地山、萧红、金庸等24位由内地南迁至香港的作家手迹及物品。

香港文学馆也在自己的常设展览中展出张爱玲、萧红等多位南来作家的手稿、出版刊物及签名本等。

“香港文学发展离不开南来作家。”潘耀明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内地文人来到香港,他们或在港创作,或参与各类文学活动,把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带到香江。

那段时间,南来作家在香港的创作成果丰硕,戴望舒、萧红等都曾在此写下自己的名篇……

更为人熟知的是20世纪50年代,在《大公报》子报《新晚报》任职的梁羽生和金庸,先后发表《龙虎斗京华》和《书剑恩仇录》,由此开创的新派武侠小说在海内外风靡一时。“香港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希望通过武侠小说得到精神寄托和抚慰。”潘耀明说,这也成了香港文学的重要板块之一。

南来作家的文学创作也深深影响着香港电影、电视、流行文化等不同艺术领域。许多经典香港电影的原型与灵感源于南来作家的作品。

“所以当我们谈论香港文学时,不能忽视南来作家这一群体,他们为香港文学注入养分,让香港文学的文化积淀更为深厚。”潘耀明说,“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致敬南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贡献。”

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在香港文学馆的三个展厅中,有一个是专门留给孩子们的。通过全息投影等生动有趣的方式为青少年讲述香港的文学故事。

“传承和推广文学,特别是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爱好文学的种子,是香港文学馆的重要职责。”潘耀明说。为此,香港文学馆特别重视与教育部门合作。此前他们举办了“全港中小学生文学写作金句征集活动”,香港近20所学校约200名学生积极参与。还连续举办了7场“流动书车”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为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带去新鲜的文学体验。

“我们希望走出馆所,走近大众,用他们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广文学。”潘耀明说,“文学馆和文学不只属于作家,更属于大众。”

接下来,香港文学馆将与北京的鲁迅文学院合作,在香港的大学举办短期的文学写作大师班。

文学馆很小,但潘耀明的愿景很大。“我们希望依托文学馆的平台,搭建香港与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方面,他们加强与内地的交流互动。他们到北京拜访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上海、广州等地的文学馆洽谈合作,与广东和澳门相关机构联合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岭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建树颇多,希望通过大湾区文学联盟推动相互交流,促进各地文学共同繁荣。”潘耀明说。

另一方面,香港文学馆还计划与海外文学馆加强合作,推动香港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互鉴。此前举办的“香港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的互动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埃及、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汉学家参会。

“我始终认为,文学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文化这棵大树,离不开文学的支撑。”潘耀明说,相信香港文学馆的建立,将在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责编:苏缨翔、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