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根深叶茂”,先要深耕细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记者手记

发布时间:2024-06-05 03:21:08 来源: sp20240605

原标题:想要“根深叶茂”,先要深耕细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记者手记

当全球加速探索终极能源解决方案“可控核聚变”时,上海电气核电集团位于临港新片区的制造基地,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正在焊接锻造;当通用大模型纷纷试水进入各类应用场景、转向行业大模型时,商汤科技正在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合作,用AI大模型升级“未来医院”……“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近两天踏访上海的未来产业,曾经的科学幻想正逐步转化为现实场景呈现在眼前——上海近年来抢先布局的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领域,活力初显、未来可期。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上海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未来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以此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未来产业,既是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也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2023年10月7日,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70主机系统完工发运。邱昱摄

2023年10月7日,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70主机系统完工发运。邱昱摄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苏楠认为,先进基础设施、大规模市场和创新友好型制度环境等,是在未来产业领域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在创新政策上,她给出了具体建议: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前瞻布局,增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未来产业的支撑和溢出效应;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加大政府采购对创新性产品的支持力度、政府应用场景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力度,为前沿技术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提供早期应用市场,打造未来产业通过创新试错和不断迭代进入正向循环链条的起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对于充满不确定性、规律更难以捕捉的未来产业,尤为重要。那么,上海如何发挥产业优势、为未来挖潜?采访中,一些来自产业、企业的人士普遍认为,上海在汽车、船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深厚的工业基础,为培育未来产业提供了先天“养料”。2023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壮大,向未来产业递送着源源不断的创新需求。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依托重大平台建设进行前瞻性布局,用良好创新生态吸引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上海正成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一方热土。

商汤科技高级总监段琦说,上海优质医疗资源集中,高层次人才集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等,支撑着他们的AI新技术在广阔的场景中应用。商汤科技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合作,基于医疗大模型“大医”建设了临床大数据治理及专病应用项目,高效实现多模态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数据分析、数据治理,目前已完成对超过5万份病历、近50万份影像学检查、近2万份病理记录的数据治理,为医院开展专病科研提供了助力。

未来产业在孵化自身的同时,亦能为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新的机遇。上海电气核电集团高端装备工程事业部总经理李忠杰就说,在制造可控核聚变关键设备的过程中,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高功率激光在聚变主机系统核心设备超大厚度锻件焊接的应用,自主开发的N50锻件及焊接工艺,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新技术、新材料同样能够应用于其他产业领域的精密制造,提升高端制造水平。

2023年10月9日凌晨4点,全球首台exl-50u紧凑型聚变装置真空室完工交付。王宾华摄

2023年10月9日凌晨4点,全球首台EXL-50U紧凑型聚变装置真空室完工交付。王宾华摄

过去业界一直有一种说法——“可控核聚变离应用永远有50年”。上海电气核电集团为研制可控核聚变设备,已经潜心攻关20多年。令李忠杰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应用在提速,“50年”的魔咒有望被打破,“就在我们临港制造基地对面,能量奇点公司今年3月建成了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这台装置就是我们生产制造的。”

硬科技“长跑”,需要宽容的创业环境,需要更多的耐心陪跑、长期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做好政策配套。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情况介绍会上就提到,上海在人才、园区、金融等各方面给予未来产业政策支持。没有长时间的深耕细作,就很难有产业的“根深叶茂”。上海对未来产业的精心培育已初见成效,相信随着创新生态的优化,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集聚,上海的未来产业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作者:黄晓慧)

(责编:方经纶、陈键)